1.数值模拟计算出的结果与观测结果完全吻合是否存在?这种情况该如何解释?这其中的模型误差和观测误差该如何考虑? 2.是否可以在每个系列结束时增加一些经典参考文献,可供自行选择阅读? 3.宇宙学数值模拟的经典模型是否可以增加一点介绍? 想了解每个物理值的可用性。例如之前讨论过的的bulge和disk的segment, 其中的界定是人为定义(某个等光度半径?);类似于半光半径和盘的比例、sersic指数,这些虽然也是人为定义的, 但确是有明确的物理定义;我想描述的是物理量定义的认可度或者可用性,感觉这是我在听讲课的时候也想了解的部分。 每个课题方向可以考虑在ppt里补充一下国内有哪些比较有名的课题组? 我感觉时标的概念可以更展开说一下具体有什么用 关于观测上是如何认证星系(与星团、恒星等其他源观测特征的区别)可以给的具体一些 2. 第一个PPT 220页左右,关于不同类型星系光谱的区别和原因,可以给一些文字总结一下比较清楚 3. Lick指数的意义和用途那好像写的不太清楚 4. 第一个PPT 225页左右,SFR用Ha来测量,不太清楚为什么表示的是"1e7年内的恒星形成";有点好奇如果是AGN主导的星系,Ha测量SFR还准确吗?有办法扣干净AGN的影响还是得换其他方法测量?